尽管在政学两界会有异样的声音或观点存在,但这些声音或观点不应成为改变方向或道路的力量。
而且实践证明,如果宪法不具有其应有的权威,那么法治的实现也就绝无可能。但由于人民主权只是一种高度的抽象概括,因此在进行宪法规定时尚须具体化。
只有在罗马共和国后期,随着世界性国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市民法无法适应多民族的法律生活,需要一种普遍适用并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法律原则时,自然法的最高法观念才真正产生。至于法律意识,恐怕还是传统的占优势。〔34〕梁治平:《法辨》,序第2页。这样,不仅由宪法确认的具体内容不能贯彻实施,而且由宪法反映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35〕〔3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7页。
现阶段在此方面最为急迫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19〕荆知行:《宪法变迁与宪政成长》,第179页。而人类共同的宪政梦想,又主要包括善政、驭权、法治、良宪和人本这五个政治理想追求(详见刘俊祥著《人类的宪政梦想--善政、驭权、法治、良宪和人本》一文,共识网载)。
增量改革的过程,利益分配是果,资源配置是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163页)具体地说,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这种新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的价值目的是经济的民生化、公平化和法治化。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还需要有三大保障:一是建设创新政府,依靠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
因此,可以期待中国能够走出一条以经济的公平化转型推动政治的民主化转型的经济-政治改革发展道路。三、走向宪政:以经济的公平转型推动政治的民主转型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经济转型是政治转型的动因和引擎。
从克强经济政治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仅仅高效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向注重民生公平的经济模式,在政治价值功能上,就表现为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效率政治,转向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公平政治的发展和转型。我想,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种主动调控,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对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弊端的自觉认识。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和现代政府等的新经济模式。总之,诚如有学者所讲,中国现有7.5%的经济增长目标意味着党中央、国务院不再追求过高的速度,不再以GDP的增长论英雄,而把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转方式、调结构。
然而,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又不得不调结构、促改革,要以短痛换效益。所谓调结构,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扩大内需、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从克强经济政治学来看,新经济总理领导下的新一届政府,所要推行的经济转型,就是要从传统唯GDP的经济模式,转向民生、公平和法治的新经济模式,从而,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其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受惠。进而言之,如果不是空想中国宪政文明的到来,那么,政治学者也应该关注克强经济政治学和中国经济的公平转型,并以此为动力基础助推中国政治的民主转型,从而,渐进地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共和宪政。
一方面,有经济学者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一个要义在于社会公正是经济社会活力创造的源泉,因此,只有谋求社会公平正义,才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地说,这种新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其方法手段是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
要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平等的竞争条件,使群众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阐明了他的新经济理念,即是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好改革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作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5)要科学看待GDP指标,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坚定地走新增长之路。如果不能更符合正义地重新分配利益,何谈良善的改革呢?另一方面,有经济学者提出,中国要摒弃投资保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切实关注民生。(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形态。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决定国家政权的归属,以谋求人民当家作主和政治解放。实际上,这就是走向中国特色民主共和宪政的渐进发展道路。一、克强经济政治学:中国经济的公平化和民生化趋向对于新经济总理李克强奉行的经济理念和经济政策,经济学者们用克强经济学来描述和概括。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经济改革必将触动利益群体,改革阻力也异常强大。这种经济转型,可能会推动中国政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向注重民生公平的政治转型,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
在中国的中央领导集体中,经济总理应该是总理的职责分工和角色担当的客观要求。从高效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向民生公平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
还有,中国的领导人必须解决财富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而不仅仅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将上述方法手段和价值目的结合起来,可以说,所谓稳增长,就是保持适度的经济发展,不仅仅追求发展效率,不唯GDP,谋求经济的公平发展(要发展,但必须是公平的发展)。
因此,观察分析新一届政府的新经济理念和发展政策,必须要立足于经济政治的内在相关性。面对新经济政策是否还能继续推行的关键时刻,在2013年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科学看待GDP指标,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其目的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由此,可以从克强经济政治学的角度,将这种新经济理念和政策概括为注重民生公平的经济,其转型改革就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单纯注重高效发展向更加注重民生公平的转向,从价值目的来讲,则是要中国经济的公平化转型。
还要坚守网底不破,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由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在于利益的公平分配,因此,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依靠利益分配引导资源配置的时代。
进入 刘俊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政 经济公平 政治民主 。靠开放促改革,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
要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于是,邓小平在1979年两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认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从而,在将经济保持在一个平稳的发展速度的同时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上来。根据克强经济政治学,从一些经济学者的观点中,也可以合理地解读中国当前经济理念和政策的公平化和民生化趋向。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是发展的潜力富民的动力。在外界看来富得流油的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等多省一把手进京喊穷,拜会财政部寻求支持。
李克强在当选总理后的首场记者会上,就重点从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三个方面,阐释了新一届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既要有效地破解当前结构调整中的难题,还要逐渐化解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垫底子。
如果经济继续持续走低,甚至接近7%,中国是否需要启动新的投资刺激计划,此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新一届政府上台伊始,李克强总理就阐明了他的新经济理念,其核心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的传动机制,民生导向和注重公平,有助于推动政治的人本化和民主化。因此,要做好2013年的经济工作,关键是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